港股概念追踪 重磅发文!新增新能源汽车占比将达45% 这些车企获看好(附概念股)
2024-05-17 【 字体:大 中 小 】

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力争达到45%,老旧内燃机车基本淘汰。
2023年,为促进消费潜力释放,一系列扩大消费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其中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成抓手之一。国家部委陆续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充电设施建设、车辆购置税减免等促进措施。
随着年末消费旺季到来,多地亦密集出台多轮购车补贴政策,全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11月24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公共领域全面电动化进程,加大机关公务、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力度等举措促进消费。
12月20日至12月31日,青岛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消费补贴活动,消费者在青岛市参与活动汽车销售企业购买新能源乘用车且完成机动车登记的,购车金额10万元(不含)以下每辆补贴1000元,10万元(含)至20万元(不含)每辆补贴3000元,20万元(含)以上每辆补贴6000元。
受年末促消费刺激,12月新能源车市场表现强劲。根据乘联会初步预估,2023年12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93.6万辆,较2022年同期+46%,较2023年11月+11%,渗透率达40.2%,同比提升10.7个百分点。
分车企看,12月比亚迪以34万辆(环比+13%)的销量遥遥领先;上汽通用五菱录得11.7万辆(环比+65%)的销量,超越特斯拉排名第二。新势力中,理想月销量突破5万辆,排名上升至第五,仅次吉利;小鹏/零跑销量维持在2.01万/1.86万辆;蔚来销量有所改善,环比增13%至1.80万辆。
出口方面,12月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2万辆,同比+39.8%,环比+19.4%,占乘用车出口的26.6%,其中纯电动乘用车占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的90%,A0+A00级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占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的57%。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04.8万辆,同比+72.0%。
分车企看,12月比亚迪和上汽乘用车分别以3.6万/1.9万辆的出口量维持新能源汽车出口第一和第二名。2023年乘用车出口量前五的车企包括奇瑞(92.4万辆)、上汽乘用车(68.5万辆)、特斯拉(34.4万辆)、吉利(27.4万辆)和长城(26.8万辆)。
交银国际研报指出,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2,213万辆,同比增长约2.0%;预计销量走势仍将先抑后扬,春节前后整体销量可能较为疲软。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头羊,比亚迪出口销量将维持高增速。另外,该行认为长城汽车转型提速带动新能源车渗透率上升,将会是公司股价的关键催化剂。新势力中,该行依然看好理想汽车销量增长势头和2024年的纯电车型新车节奏。
相关概念股:
比亚迪股份(01211):12月销量达34.1万辆,同比增长45%;2023年全年销量达302.44万辆,超额完成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并创下中国汽车最高年销量纪录。
理想汽车-W(02015):理想汽车12月销量为 50353 辆,创单月交付量新高,为其年内首次月交付超 5 万辆.
小鹏汽车-W(09868):小鹏汽车12月份销量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达到2.0115万辆,连续3个月突破2万辆大关。
蔚来-SW(09866):蔚来汽车12月销量为1.8012万辆,去年第四季度售出5.0045万辆,超出预定目标。

猜你喜欢

美股突发!纳斯达克交易一度中断!


富皋万泰集团有限公司决定放弃行使2021年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赎回选择权


黄金突发行情!金价短线跳水逼近2485美元 知名机构黄金交易分析


股票交易黄金时段:一天中买卖的最佳时机


股票配资实盘开户:放大你的投资收益,但也需谨慎前行!


鑫科材料(600255)1月18日主力资金净卖出55983万元


“无还本续贷”利好小微企业 落到实处还需精确制导


2月8日基金净值:中信建投睿信灵活配置混合A最新净值05633,涨313%


配资杠杆咨询平台:玩转股市,风险与机遇并存!


海川智能(300720)8月22日主力资金净买入5530万元


美股中概股开盘小涨 百度、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涨超1%


比依股份获得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空气炸烤箱(AFO-1508A)”


社保基金:近日已主动增持国内股票 近期将继续增持


市场结构重塑,豪华车企加速渠道变革


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海淀现象级短视频为何火遍全网?_文化_内容_赛道


理想汽车针对L系列推出限时购车优惠政策


两大蓝皮书重磅发布,全面解析疫情后股权投资动向和趋势


今年第一季度:266万人次韩国游客涌入中国,五一大批韩国人追剧式打卡中国


隆达股份回复首轮问询,产能利用率及核心技术遭质疑
